提升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实战能力
吴祥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这凸显了防灾减灾救灾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强化“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过程提高灾前预防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能力。
灾前预防准备要充分
灾前预防准备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减灾手段,旨在科学把握自然灾害防治规律,最大程度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从源头上消除或减轻灾害风险。灾前预防准备关键在平时,“防”就是要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隐患排查、前端处理,主动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备”就是居安思危、思者有备,立足防大灾抢大险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以事前应急准备的确定性来应对重大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备足备齐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根据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推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对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各项准备工作。还要做好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切实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钦州市认真做好灾前预防准备工作,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建强应急队伍,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五进”宣传活动,营造了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浓厚氛围。
监测预警预报要精准
监测预警预报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前提和关键所在,是第一道防线,必须做到精准。要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整合自然资源、应急、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系统数据资源,建成“智慧应急一张图”,完成台风暴雨、山塘水库、洪涝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灾害风险信息的录入,为会商研判提供详实数据支撑。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精准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充分运用“人防+技防”监测预警手段,扎实推进气象、洪涝、台风、地震、地质等灾害风险实时监测预警,稍有风吹草动就能捕捉情况,不断提升灾害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测预报能力。同时,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与渠道,一旦监测到重大险情,及时启动临灾预警“叫应”“叫醒”机制,尤其要发挥农村、社区大喇叭在防灾救灾预警“司号员”的作用,全天候不间断播放灾害预警信息,确保临灾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达镇村和街道社区、到户到人,形成闭环。
应急处置救援要快速
快速反应、果断行动是灾害事件成功处置的关键,可以防止灾害事件的扩大和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救援需要有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和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救援队伍,更需要领导干部临灾不惧、临危不乱,敢于担当,关键时刻、危险时刻亲临现场指挥,就能取得应急处置救援的最终胜利。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灾害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增加,若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灾害蔓延范围的扩大。因此,当灾害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视灾害情况启动应急响应级别,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赶赴灾区开展应急处置救援;必要时还要对重大危险区域、高危敏感行业、高危人群采取临时停工停课停业等措施,发现重大险情及时果断转移受威胁区域群众,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恢复重建要及时
灾后恢复重建是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是对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灾害事件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就要从抢险救灾为主的阶段及时转变为以恢复重建为主的阶段。恢复重建要围绕减轻灾害损失、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平复群众紧张情绪这个目标,组织专业人员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有条件的还可以动用无人机航测航拍、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灾害损失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科学制定恢复重建方案提供依据。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机制,将恢复重建作为增强社会防治灾害能力的契机,整体提升全社会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灾后恢复重建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灾区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开展恢复重建,有序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受灾困难群众手中。
总结复盘要全面
每一次同自然灾害事件做斗争的过程就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但如果不进行总结复盘,这些经验教训就会被忽略或者遗忘。因此,灾害事件尤其是重特大灾害典型事件处置完毕后,要及时客观进行全面总结复盘分析,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做法,更要找出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逐条分析研究,及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要将好的经验做法及时融入救灾工作体系和应急预案中进行固化,以便在今后抢险救灾中得到运用和发扬光大,形成“肌肉记忆”,真正做到“打一仗、进一步”。(作者系钦州市应急救援中心主任)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